“流动心理咨询室”服务北街片区两年多来

  • 发布时间: 2016-06-17
  • |
  • 作者: 蓬江区图书馆

230名街坊到“知心亭”解心结

  1月8日上午,蓬江区甘化社区“邑”家园的电话响起,街坊翠婆婆的家人在电话中称,已住进市中心医院的翠婆婆被诊断为重症,精神崩溃,非常绝望,想见社工阿春一面。当日下午4时,祥光社工中心派出的心理咨询师社工登门,翠婆婆忍不住诉说住在ICU的恐惧,社工放着准备好的轻音乐,一边耐心倾听翠婆婆的讲述,一边安抚她、鼓励她……身受疾病折磨的翠婆婆脸上露出了笑容。第二天,她的家人转告社工,翠婆婆开始进食,并主动吸氧气。

  原来,使翠婆婆态度发生变化的,是该社工机构开展的“流动心理咨询室”服务,该服务开展两年多来,为230名街坊解开了心结,被街坊们亲切地称为“知心亭”。

  街坊们经常因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家庭与社区和谐,该怎么解决呢?2013年5月,祥光社工中心开始运作白沙街北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时,认真思考了这一问题,决定利用社区凉亭、公园枱椅,对有需要的街坊开展流动心理咨询活动,即流动心理咨询室活动,由祥光社工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玉冰主持,其范围为蓬江区白沙街道北街片区。

  家住甘化社区的艳姨是获得帮助的对象之一,30年前,她与丈夫感情较好,一家乐也融融,后来艳姨患上了“幻想症”,尽管与丈夫离婚了,但还是每时每刻提防前夫上门骚扰她甚至杀她,后来除了买菜之外,她很少在社区活动,越来越孤僻多疑。

  2014年3月,心理咨询师社工发现了艳姨的这一情况后,将其带到了社区凉亭倾谈,了解了她的“病史”后,动员她进行身体检查,后来艳姨进行了药物治疗,社工再对她做了入户心理辅导,还引导她参加社区活动,使其忘却了过去的事情,终于摆脱了多年“魔影”。

  “你们一聊把我的心点亮了,早结识你们就不会家庭破裂了。”艳姨感激地对社工说。

  “两年多来总共为230人解开了心结,年龄范围涵盖老中青,被街坊称为‘知心亭’。”李玉冰举例说,他们帮助海傍社区的“穷三代”阿强改掉了“等靠要”的不良思想;也帮助因怕被人讥笑而不敢恋爱的甘化社区残障人士阿爱找到了爱情;还帮助有厌学情绪、以撕书抗拒的初中生小敏,改变了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成绩……流动心理咨询室用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善着社区环境,运营两年多来,最大的收获就是社区里纠纷少了,可防性治安案件几乎没有出现过,其中甘化社区的可防性治安案件实现了“零记录”。

  点赞

  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这种做法在我市还算比较创新,它能使街坊就近多了一个咨询渠道、宣泄渠道,可能会快速有效地解决他们忌医的心病,做到心理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缓解社会压力,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推广意义。”白沙街道北街社会事务办相关人员说。

  市中心医院李医生家住甘化社区,在他看来,如今,患者在有些医院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花费不菲,每小时可能需要数百元,但流动心理咨询室属于免费服务,做到真正便民。

  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许律琴告诉记者,他们虽然没有做过相关的具体统计,但据他们观察,我市患有心理问题的市民肯定不少,且呈增长趋势,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原因: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学业、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缺乏信任等;对于成年女性而言,主要有婚后家庭关系处理、产后抑郁等;对于成年男性而言,主要是事业等;对于老年人而言,主要是退休后的焦虑、失意,及空巢后的孤独等……心理咨询室介入以后,虽然开展的多为浅层次的心理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活动,并不一定系统、深入,但因为它具有及时、亲近等优势,效果应该不错,值得推广。

  许律琴建议,为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工作,相关主管部门在引入社会服务时,应做好统筹,做好大致分工,比如有的应侧重心理障碍解决,有的应侧重心理咨询。同时,相关部门应设立心理培训基地,每年组织社工、义工举行多次培训,积蓄相关人才。

  白沙街道北街社会事务办相关人员大致认同这一看法,她指出,这项看似简单的活动,开展实则不易,主要是社工和街坊们要建立起互信关系,“功夫在诗外”。

  资料来源:江门日报

相关附件: